在上一篇帖子“炭/鋁復合導熱材料:輕質、高導熱、熱膨脹系數可調”文中我們有提到“高導熱泡沫碳通過中間相瀝青加工而成,具有一定程度的各向異性,不同方向的熱導率分布為40~180W/(m·K),密度為0.2~0.6g/cm3,這種泡沫結構的高導熱來源于其高度石墨化的骨架結構,沿骨架壁結構的熱導率可高達1800W/(m·K)以上,其特定泡沫結構可用于相變導熱材料的高導熱骨架。”當然,這僅僅是炭泡沫的應用案例的一個小部分,本篇帖子將與大家一起探索一下才華橫溢的“炭泡沫”的制備方法及應用領域。
石墨泡沫的SEM圖像&PCM/石墨泡沫復合材料的SEM圖像
PCM相變材料;石蠟是相變材料的一種;石墨泡沫(泡沫碳)與石蠟復合相變熱管理系統
炭泡沫是一種具有三維網狀結構的多孔輕質炭材料,它除具有炭材料的常規性能外,還具有孔隙率、導熱率、導電性、密度和抗壓強度可調控的特點,炭泡沫的諸多優異性能,預示著其在熱管理材料、電磁屏蔽與吸波材料、電極材料、氣體吸附劑、催化劑載體和生物材料等領域巨大的應用前景。
POCO?HTC?開孔石墨泡沫
為了降低炭泡沫制備成本并提高其性能,研究者嘗試用不同前驅體制備炭泡沫,目前最常用的前驅體分為4類:有機聚合物、中間相瀝青、煤和生物質。
1、以有機聚合物為前驅體制備炭泡沫
最早的泡沫炭是WalterFord在20世紀60年代初熱解熱固性酚醛泡沫而制得的,這種泡沫炭具有非常高的開孔率,孔壁呈非石墨化狀態,導熱率低,表現出優異的絕熱性能,可用作高溫絕熱材料。通常,這種泡沫炭又被稱作網狀玻璃態泡沫炭(Reticulated,vitreous,carbon,foam,RVC)。Ford的工作問世后,人們嘗試用多種有機聚合物作為制備原料合成泡沫炭。
網狀玻璃碳泡沫(RVC)電極材料
利用有機高聚物為原料制得的泡沫炭大多為非石墨化泡沫炭,其導熱系數低,主要用作耐高溫的保溫材料、電極材料和催化劑載體。
工藝路線1(發泡劑發泡法):聚合物中加入發泡劑及其它添加劑,在高壓下加熱聚合物至熔化溫度后,逐漸減小壓力,在發泡劑逐漸揮發的同時留下空間,使聚合物體相形成泡沫結構,經過后續的高溫炭化處理后得到剛性結構的泡沫炭。若前驅體樹脂為熱塑性樹脂,在炭化前還需經過氧化、固化過程。而在實際應用中,有時為了提高樹脂基炭泡沫的強度,即使是以熱固性樹脂為前驅體,也要在炭化前進行氧化處理。
發泡劑發泡法制備炭泡沫的工藝
工藝路線2(模板法):以有機聚合物為碳源,采用模板法制備泡沫炭,能夠較好地控制產物泡沫炭的結構和形貌,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泡沫炭制備方法。首先將有機聚合物與模板均勻混合,然后在高溫下炭化,模板在高溫下分解或用化學方法脫除。然而受到模板的限制又會出現局部閉孔影響其結構和性能。
2、以中間相瀝青為前驅體制備炭泡沫
由于瀝青為易石墨化原料,為改善泡沫炭的功能性,如導熱、導電等性能,人們將制備原料的目光轉向了瀝青。但瀝青的雜質含量高,組分的分子量分布范圍寬,一般需要進行熱縮聚、加氫和溶劑萃取等處理,以便富集合理的組分。研究表明,以中間相瀝青為原料制備的泡沫炭可以形成高度有序的石墨化結構,因而具有良好的導熱和導電性能。瀝青中間相(mesophasepitch,簡稱MP)是一種由相對分子質量為370~2000的多種扁盤狀稠環芳烴組成的混合物,又叫液晶相瀝青。
1992年,美國空軍院材料實驗室Hager,等嘗試用中間相瀝青為前驅體通過造泡(Blowing)技術制備炭泡沫,即中間相瀝青在高壓下充分發泡,然后再經氧化預處理、炭化、石墨化等過程制得炭泡沫,該方法拓展了前驅體的來源,且瀝青基炭泡沫經高溫處理時,還會呈現出各向異性。近年來,有關原料瀝青的調制和制備技術的改進已然成為該領域的熱點。
研究表明,以中間相瀝青為原料制備的泡沫炭可以形成高度有序的石墨化結構,因而具有良好的導熱和導電性能。
拓展閱讀(石墨導電原因見下文↓↓):
產品示例:CFOAM官網(原文表述見上截圖)對其石墨泡沫產品“CFOAM®35HTC”的描述:CFOAM®35HTC石墨泡沫是一種石墨化、輕質、高取向和開孔的碳泡沫,由中間相瀝青原料生產。CFOAM®35HTC石墨泡沫具有與銅和鋁相當的高導熱性,并顯著減輕了重量。除了高導熱性外,CFOAM®35HTC還表現出高導電性、高強度和低熱膨脹系數。CFOAM®35HTC還易于加工,化學惰性,無腐蝕,耐惡劣環境,抗氧化性高達400°C。我們以一定規模、成本和商業產出率制造和生產CFOAM®35HTC,以滲透已確定的市場,包括但不限于:①LED照明用熱管理散熱器,減輕重量,延長壽命;②用于商用軍用飛機的輕型高效熱交換器;③工業熱交換器,用于增強單相或多相工業熱交換器產品的熱傳遞;④電子元件冷卻;汽車應用,在更小、更輕的單元中提供增強的冷卻;④太陽能提高光伏板效率。
3、以煤和煤系物為原料
為了降低炭泡沫的制備成本,1999年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的Stiller教授最早開發了用煤作前驅體制備炭泡沫的技術,通過3種不同的途徑從煤中分離出瀝青烯,并以其為原料制備各向同性炭泡沫、各向異性炭泡沫和各向異性可調的炭泡沫,至此,煤的預處理和發泡工藝優化成為煤基炭泡沫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。
案例:Rogers在瀝青的軟化點以上,將自由膨脹序數為3.5~5的煤與石油瀝青或煤瀝青按照質量比為1%~10%進行熱混合制備炭泡沫。得到的炭泡沫的密度0.05~0.1gg/cm3,孔徑小于500μm,抗壓強度為13790~41370kPa,導熱率為1.0W/(m·K)。
煤基泡沫炭具有前體成本低廉、來源廣泛,制備工藝相對簡便等優勢,與其相關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化。在未來的一個階段,煤基泡沫炭有望成為泡沫炭研究領域中一個新的熱點。
4、以生物質為原料制備炭泡沫
通過固化天然軟木顆粒,再經炭化和石墨化而制得耐高溫且絕緣的炭泡沫,該技術降低了生產成本,且開啟了生物質制備炭泡沫的先河。近年來,以可再生的生物質為原料制備炭泡沫,已經成為炭泡沫制備領域的熱點課題。
哈工大烤面包造出了碳泡沫材料性能優異
Molina-Sabio等將橄欖殼置于不銹鋼反應器中,加壓后引入水蒸氣,在沙浴中加熱得到泡沫炭:Tatsumi等以蔗糖為前體,采用硅泡沫為模板,通過改變蔗糖的浸漬量得到孔徑不同的泡沫炭。ZhuangjunFan、以香蒲為炭源,經一步炭化活化法制得多孔炭泡沫,其中KOH作為活化劑能夠促進生物聚合物的熱分解,且有助于形成多孔系統。所制備的炭泡沫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和交聯孔徑結構。
小總結:
樹脂基炭泡沫具有多孔、絕熱、絕緣和強度較低的特性,因此主要作為功能材料而廣泛應用于絕熱隔熱、過濾和催化劑載體等領域。
與樹脂基炭泡沫相比,中間相瀝青基炭泡沫不僅可以用作功能材料,也可以用作結構材料,因而在宇航、國防和商業等潛在市場具有異常廣闊的應用前景,如作為結構材料,可用于飛機、輪船等的耐火門窗及取代剎車片中的炭纖維編織體;而作為功能材料,基于其導熱特性可以用于衛星、航天飛機等飛行器的防太陽輻射熱轉移系統、普通化工廠的大型熱交換器(尤其是酸堿腐蝕嚴重的場合特別適用)、計算機CPU的排熱器件;基于其吸能吸波特性,可以用于火箭發射臺面作為抗沖擊和降低噪聲材料或用于小型飛機、賽車、賽艇、輪船等快速運行機動工具的端部,使它們在突發的撞擊事故中受到保護;而基于其多孔、絕熱絕緣特性方面的應用與樹脂基炭泡沫大體相同,另外還可以用作儲能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等。
炭材料拓展閱讀:
1、
2、
3、
編輯:粉體圈Alpha
本文為粉體圈原創作品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,也不得歪曲、篡改或復制本文內容,否則本公司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